玉雕的種類(一)(南陽玉雕種類)
人類在采集打制石器工具的過程中,發現了玉石。玉石的瑩潤、堅韌、細膩、通透的質地表現出超凡脫俗的優越性。于是最先用于工具和裝飾的玉器很快就被奉為神器和禮器,后又轉用作實用器具、佩飾和陳設等。中國的玉器發展了近八千年,歷經歲月的滄桑,歷史的變遷,繁衍出許多品種,玉器的造型、式樣和紋飾隨著時代的潮流和需要而不斷變化。時至今日,有的玉器品種業已消失,有的已衍變出新的器種難辨其本來面目,但無論玉器造型如何變化,玉雕持續藝始終是向前發展的,歷代的能工巧匠憑著他們非凡的想象力和創造力締造了一個美玉玲瓏的世界,每個品種都散發著各自獨有的魅力,演示著一個時代的審美足跡。 禮器玉
古玉中禮玉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按照古人萬物皆有靈性的觀念,認為美石——玉是山川的精華,上天恩賜的寶物,具有溝通天地神鬼的靈性。被用來作為部族的圖騰物、部族首領的標志和祭祀祖先、神鬼的禮儀制活動的供奉和儀仗品,代表鬼神和權力、等級和圖騰的標志物的玉器均歸為禮制玉器之列。主要品種有璧、琮、圭、璋、琥、璜六種玉器。作為主要的禮玉,璧、琮、圭、璋、琥、璜其顏色、形制、用途各不相同。下面我們就一一介紹。
◆璧
璧是一種有孔的圓形板狀玉器,也有不是正圓形而呈扁圓形的。與璧同一類型的還有“瑗”與環,三者形狀相同,區別僅在中間孔的大小,孔大的叫“瑗”,孔小的是“璧”,孔介于兩者之間的為“環”。璧起源于新石器時代,據推測璧的造型來自古代天圓地方的宇宙觀念,用以象征太陽和天宇。實際上玉璧應用范圍非常廣泛。璧不僅是禮玉最重要的品種之一,還可以作為權力等級的標志,既然可以佩戴,也可以隨葬,同時又是社會交往中的饋贈品、信物。它存在的時間很長,從石器時代到清朝,都有玉璧的出現。“和氏璧”和“完璧歸趙”的故事幾乎家喻戶曉,可見玉璧對現在仍有影響。
按類型劃分,璧可為拱璧、系璧兩類。
玉璧的形制和紋飾具有時代和地區特色,因此要鑒別古璧就必須了解其在各個時代的不同特點。玉璧是中國玉器中出現最早并一直延續不斷的品種之一。玉璧的整個發展史大體可以分為四個時期,即創始期、相對衰落時期、鼎盛期和仿古期。這四個時期的玉璧,不僅在造型、紋飾上有所差異,而且用途也有所不同。
新石器時代的玉璧以良渚文化為例,有玉璧出土的墓葬和遺址很多,綜合這些玉璧的特點是:1、質料多為半石半玉,青灰色居多,有的玉璧受浸后呈灰白色霧狀薄膜,絕沒有紅色、黑色浸痕;2、制作工藝不規整,璧體表面往往薄厚不均,素面不求平整,有的留有鋸痕,絕大多數光素無紋,一般璧的厚度約在1厘米以,直徑從20—30厘米之間;3、造型特征一般是璧的內緣厚些,邊緣略薄些,邊棱呈鈍刃狀,璧中間的孔一般也不在正中間,鉆孔方法有兩種,一種是單打孔,孔打成后呈一面大一面小的形狀,另一種是雙打孔,也可以稱是“對穿孔”,用這種方法打出的孔往往留有不整齊的臺痕。
商、周時期商的奴隸制較為發達的國家,人玉器發展史來看,它是生產玉器最多的幾個朝代之一。但玉璧出土的數量不多,如商初至中期未出土過玉璧。商代晚期在安陽市侯家莊出土過玉璧數件,發現時多放在死者的胸部或腹部。商、周時期一璧常見玉質有兩種:一種是青白色玉質,玉質較細,表面平滑光潤,有褐色斑;另一種是紅褐色玉質,表面玉質呈粗皮狀,內閃礬星。玉璧形制有薄、厚兩種。一般璧面較為平整,內外緣厚度基本相同,外緣邊棱為圓角,璧孔一般采用雙面對穿孔,比較規整。商代玉璧多為光素無紋。此時期玉璧出土的數量不多不是很多,故我們稱此時為玉璧發展史上的相對衰落期。
春秋時期的玉璧從出土和傳世情況來看,略多于商代和周代,有的一處就出土有幾十件.
戰國時期開始進入封建社會,玉璧的制作也隨著社會的進步而發生變化,進入玉璧生產的鼎盛時期。戰國時期玉璧的特點是:1對選料非常重視,多采用新疆和田等地產的優質玉料;2、玉璧出現新的品種,即在玉璧上“出廓”,俗稱為“出廓玉璧”,皮種玉璧形式多樣,制作極精致,為此時期玉璧的佼佼者,如戰國谷紋鏤雕出廓雙龍玉璧。3、玉璧在制作方面比較講究,注重器表面上的拋光度,孔徑未見有兩面大小不等的現象,璧身薄厚均勻,多在內、外邊緣起邊線,形成窄而筆挺的高墻;4、玉璧在紋飾方面出現一些新的變化,西周時期所見的用線紋刻琢的鳥紋、龍紋等基本不見了,而前期所未見的谷紋、去紋、臥蠶紋和蒲紋等大量出現,也有飾龍紋和獸面紋、螭虎紋的。5、戰國時還有斷面作八角形、菱形的素面環和斷面橢圓形雕絞絲紋的環,這些均是戰國時期新出現的形式。綜觀戰國時期玉璧諸情況,其造型上基本有二種:一是繼承前代的傳統玉璧;另一種是出廓玉璧(即外緣有透雕附飾的玉璧),是此時新出現的品種。飾紋較前期有很大的變化,所用紋飾極為豐富。說明戰國時期的琢玉藝術已跨入了一個富有創造性的新領域。
漢代玉璧除了繼承戰國的基本風貌外,亦出現了一些新的形式。漢代玉璧的特征是:1、璧身尺寸較大,略厚,剖面直平,邊沿比戰國時略寬;2、此時期的谷紋、蒲紋遠比戰國時期的紋飾大,排列組合比較稀疏,谷紋、蒲紋等底子上仍留有打格磨制工序的痕跡;3、透雕玉璧和出廓玉璧的制作此時更為盛行,和戰國時期透雕玉璧所不同的是漢代透雕玉璧加陰刻線勾勒輪廓,所雕陰刻細線又細又淺,通稱為“游絲毛雕”;4、從東漢開始出廓雙螭或雙龍玉璧的中央嗇銘文若干個,如現存的一件“宜子孫”玉璧;5、東漢時期所雕玉璧、玉環無論是龍紋或是暾虎紋,一般頭咬尾的比較多,而且龍、螭紋的身上雕刻有排列整齊的短小細線,兩漢玉璧中,無論出廓玉璧部分或是璧的肉部皆鏤雕紋飾,其形式與紋樣幾乎全是其他玉璧形式或多或少的組合而無新意。戰國至兩漢玉璧之所以稱為鼎盛期,一是先料極精;二是制作工藝講究,一脫過去玉璧厚、重、素和夏商周以后的小型化之風,而向高精尖突變,器薄體輕,玲瓏剔透;三是花紋形式大變,飾紋種類極為豐富;四是使用范圍大增,凡古今文獻所載之用,在些時期都可以見到;五是數量大大增多,為各代玉璧數量之最。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玉璧,為玉器發展史上的又一低潮,此時期出土玉璧及傳世玉璧所見均不多,魏晉時期玉璧主要是繼承東漢遺風,傳世器中有一些一面是谷紋、一面是云螭紋的璧,所雕螭紋和東漢相近似,但從整體風格上看更加趨向柔美。其暾紋特征為:1、眼形是倒掛眉和倒掛眼形,呈一付愁眉不展的苦像;2、軀體挺胸凸肚,臀部上聳,整個姿態非常雄健;8、軀體上常出現很細小的“圓點紋 ”,此紋飾僅限于精品器物上出現;4、一般螭紋多作穿云狀。
唐代玉璧一般出土品較少,僅從所能見到的傳世品中總結化的特征是:1、玉璧一般兩面均飾有紋飾,有的一面為谷紋或蒲紋,另一面為獸面紋或蟠暾紋;2、谷紋的谷釘細小、柔和,輪廓模糊幾乎與地子平齊,但制作磨光比較精致,此時期還出現了橢圓形玉璧;3、有的玉璧上飾花卉紋,花卉紋中的花葉上刻有排列整齊的短小陰刻線,此種為典型的唐代玉璧風格;4、唐代玉璧上還非常喜用花草紋交錯組成的圖案,所雕刻的線條非常柔和、美麗;5、唐代玉璧上非常善用螭虎紋、龍紋作為裝飾內容。
宋代玉璧一般多仿漢代的形制,但在雕刻刀法上又有所不同,宋代的雕刻工具多是用鉈子制作原,因此有鉈制的痕跡出現,宋代玉雕非常注重動物類的骨骼感。宋低玉璧總的看比較圓渾,邊棱不見鋒角。
明代玉璧從流傳下來的實物看,數量比前三代均多,玉質多選用青玉、白玉制作,主要有兩種形式:1、一面玉璧淺浮雕螭虎紋,一面雕仿戰國時期的谷紋、云紋或是臥蠶紋的一種;2、根據古文獻記載中的玉璧式樣加以仿制,璧的兩面均飾有仿戰國、漢代時期的谷紋、云紋或臥蠶紋,然后在璧體的邊沿外增加其它裝飾。明代玉璧上的谷紋有兩種琢法,一種是用管鉆打釘,旋磨得很深,去地后谷釘凸起較好,沒有規則,似圓似方。
此外,明代還出現了以八封裝飾為題材的中小型玉璧。
清代玉璧作為陪葬用是很少的,主要是用于祭天和玩賞之用,其中除帝王所用的禮器和玩賞品以外地人,在民間也流行“系璧”和仿古璧。制造古玉璧的目地是為了營利,所以仿造者多依據古文獻或是后人的一些記述加以制作,其結果是仿制出的玉璧不倫不類,似是而非。清代玉璧小型器比較多,璧身較厚,孔較小,玉質多為白玉和粉皮青白玉,出現了中間帶活環套的雙聯璧。玉米面璧上常用的紋飾除螭虎紋外,新出現了闊帶組成的幾何紋圖案。清代乾隆時期大量改制舊玉,或將一面光素的璧面加刻紋飾,使之器型、圖案紋飾都顯示出豐富多彩的形式。清代后期,玉璧的質料較差,多以岫玉為原料,作工粗糙,雕琢不成章法,只求其形,不求其工,工藝水平大大下降。
來源:網絡